竞赛圈   > 周涛:以书为友,可以相辩证

Aison

  • 关注者
  • 关注了

Aison


                                                                                                  文/周涛

 导读 

这是DC堡主周涛论读书系列文章的第六篇。

周涛在前篇中阐述了读书的过程中,与书中人物、故事产生共鸣的奇妙体验。

这合理地解释了一个观点:痛苦的经历往往比欢快的情节更容易打动人,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大家普遍认为悲剧的力量比喜剧大的原因。

在本文中周涛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以书为友,可以相辩证。所谓的辩证,它描述的是一种平等的思想交流。

----------------------


以书为友,可以相辩证。

当你对一个或一组问题,有了长期的兴趣和持续的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明确的观点后,

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去看看世界上还有没有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等等,

曾经和你思考过同样或者类似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去了解他们的观点是什么。


这就是所谓的辩证,它描述的是一种平等的思想交流,更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诘难论争,

而不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是要从这些书里面找标准答案或者指导意见。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很多以前“为师”的书籍,现在可能只是“为友”了。



读书相辩证,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在读书相辩证之前,首先要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形成明确甚至系统化的观点

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与较成熟的观点,而仅仅形成了对一个问题的基本理解和浅表认识,

就迫不及待地搜寻“大家之言”——这正是绝大部分读书者的通病——那你永远也不可能获得和这些大家的思想相辩证的资格。

事实上,浅浮的观点是一击即溃的,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跟随大家的思想和节奏。

这种情况更像是“以书为师”而不是“以书为友”。很多人读书千万卷,但是自己的判断力、

逻辑力却不强,就是因为习惯于懒懒地做一个徒弟,不愿意自己先独立探索。

我在瑞士读博士的时候,我的导师张翼成教授曾经告诫我们,当手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时,

先不要急着四面八方去搜索文献,看以前学者们对类似问题的求解方法,而是要自己完全独立地去求解这个问题。

至少要得到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后,才能够去看文献:如果在文献中找不到和你一样的解法,很可能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反过来,如果一遇到困难就找文献看别人的解法,往往只能做一些局部的、增量性的小创新。

读书相辩证也要把握好这个度,既要博览群书,又要不因之丢失自己独立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第二,在读书相辩证的时候,要重点阅读那些和你观点不同甚至相反的书籍。

在谈读书求共鸣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读书,在欢乐的时候更欢乐,在痛苦的时候更痛苦。


读书相辩证恰恰相反,我们不能翻来复去总是阅读那些和我们观点相符的著作,

而是要着重阅读和我们观点不同甚至相反的书籍,这才是“辩证”的真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很有名的心理偏见,叫做“证实性偏见”(我翻译或不准确,英文是Confirmation bias),

大意是说当一个人已经对某个问题形成明确观点的时候,那么他在搜索资料的时候倾向于注意到那些对他观点有利的信息,

在阅读材料之后倾向于给出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解释,

后期倾向于记住更多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素材而遗忘掉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素材。

因此,当我们有了自己观点的时候,一定要用从容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和吸收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著作。

所以说,读书相辩证,空无一物不行,刚腹自用也不行,如何把握好其间的度,需要一些历练与积累。


周涛:论读书

- DataCastle -

1条评论

分享

1条评论
意见反馈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分享给周围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