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圈   > 周涛:把我所有的读书感悟和大家分享,不是因为固执,而是因为爱

DC竞赛

  • 关注者 1
  • 关注了

DC竞赛

官方


                                                              文/周涛

在“也谈读书”系列文章的最后,我想和大家谈谈哪些读书的方法或者习惯是我认为有害的。


 第一:不要苦读 

中国古代,有四个最有名的刻苦读书的例子,后来成了四个成语,分别是凿壁偷光、映雪囊萤、负薪挂角和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是讲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小时候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又特别想看书。

有一次看到墙壁上透过一线邻居灯光,他就干脆在墙上挖个洞,就着这个洞透过来的光线看书。


映雪囊萤说的是晋朝的两个人,一是孙康,也是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于是晚上不顾天寒地冻,

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二是车胤,也没钱买灯油,于是夏天抓了很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晚上用萤光照亮读书。


负薪挂角也是说两个人,一是汉朝朱买臣,每天背着柴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二是隋朝李密,给人放牛的时候都要在牛角上挂几本书,趁牛吃草的时候,就取下来读。


现在流传最广的故事是悬梁刺股。“悬梁”是说汉朝的孙敬刻苦好读,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刺股”

讲的是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我认为凿壁偷光、映雪囊萤、负薪挂角都是好的,因为是创造条件读书,而悬梁刺股切切不行,

因为是强迫自己读书——试想我们如果是打一场麻将,玩一局游戏,有必要锥扎大腿吗?

读书不能太功利,也不能太苦,不然里面的乐趣全没了,就算得到些知识获得些利益,也不过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不要滥读 

在我小的时候,可以读的书不多,很多书都读了多遍。自己有了零花钱,就喜欢去旧书摊淘书,因为便宜。

那时候路边还有很多租书的小店,既可以按本租也可以按月租,后者便宜很多。

但我觉得上学的时候没有寒暑假看书多,因此也只有放寒暑假的时候,才舍得去租书看。


所以,我小时候最主要的矛盾是有没有新的书读,而不是读高质量的书,很多那个时候读的书,

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些不值得读的烂书——极低质量的应景拼凑之作。

现在旧书摊和租书店都很少看到了,但是我们可以买到、借到的书太多了,尤其是电子商务兴起后,什么样的书好象都能买到

而读书的开销在生活成本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小


我建议大家,要选择严肃的作者花了心血的作品——这个作者如果还有几分才华,那就更棒了。

如果读者没有时间经常到实体书店去翻拣挑选,我觉得仔细阅读豆瓣的书评,应该能够筛除掉99%以上的烂书。


 第三:不要浅读 

浅读不同于略读,后者是因为特定的目的,通过快速浏览

(类似于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拖着进度条看),只掌握全书的概要,或者只对书的某些局部内容有兴趣。


比如说,统计力学新出的教材和新翻译的教材我一般都会买(统计力学不同于计算机领域每天都有上百本新教材,一般几年才会有一本像样的新教材出来)

,看看新教材覆盖的内容、讲述的方式、成书的风格等等,但是不会每个公式、例子、习题都重新推导一遍。这就是略读,所读对象的内容并不一定浅


总体来说,除非特别的情况,我也不赞成略读,因为失去了很多书里面的味道,但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于此,就不展开说了。


与略读不同,浅读是指阅读的内容浅陋,其对象往往不是书,但是却抢夺了我们读书的时间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再借助微博和微信的力量,使得现在浅读反而成了很多人阅读的主要方式。


有的时候,我也会注意到朋友圈里面传播的资讯,例如全美最受投资人青睐的50家创业公司,

例如中国大数据企业100强等等。也经常听到朋友说微信特别好,几分钟浏览一下就能掌握五十家顶尖大数据公司的动态,绝对不会错过重要的机会。

我心里想,这些微信的阅读量都是10万+,连我爸爸妈妈都能看到,这样的资讯你错过与否很重要吗

而且那些所谓的100强企业描述,也就是一张大表里面每家企业讲1-2句话,30-50字篇幅,这样你就了解一家企业了吗?

除了我自己的几家外,其他企业我几乎都完全不了解,而且不管再怎么精读这个榜单,除了多记住几个名字,对于深入了解这些企业,都没有任何帮助。


与其浅读这些华而不实的材料,还不如读读吴军先生的《浪潮之巅》或者英特尔的自传《三位一体:英特尔传奇》。

做企业也是有逻辑的,但是这个逻辑需要靠自己创业或者深入研究才能了解,绝对不属于微博微信可以传播的知识。


我以前学随机过程,完全从证明到证明,玩的是数学技巧,但是感觉不到这些定义和定理里面的血和肉。后来我很仔细研究了网络和有限维连续空间上的随机游走,就通过这一个例子,把随机过程整体的架构和其中很多重要的问题与结论都联系起来了——随机过程对我来说再不是一个死知识,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反过来讲,如果我只是变变参数和条件(齐次/非齐次;线性/非线性;高维/低维……),做100个习题,我永远都不会真正掌握随机过程的精髓。


类似地,要真正理解好递归过程背后的代数和几何结构,把梵塔问题搞清楚,包括阅读最近几十年针对这个老问题的新文献,要比实现几十个不同方向的递归程序好得多。


说得远了,其实已经不仅仅是读书了,而是我们做事情做学问的方法,这个方法对于天才不一定适用,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应该是一条看起来绕远的捷径。很多人崇尚轻快阅读,羡慕资讯达人,其实是在走一条很远很绕的路。


 写在最后 

在几百万年我们从猿猴到现代人类攀升的过程中,书籍的出现不过几千年。但是书籍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亚于火种。


事实上,书籍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载体!


首先,书籍是记录人类文化发展最重要的媒介。我们现在视作人类思想史最重要起源的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并不是经由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留下的,而是通过书籍。


如果没有托勒密建立了宏伟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并借着亚历山大的铁蹄,让希腊哲学的手抄本遍布东欧、

北非以及中亚;如果没有中国倔强的一代文化人,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高压下(留存和谈论《诗》、

《书》者处死),依然保留书本并作为传家之宝留给下一代,哪里还会有我们今天可以自豪的古老文明。

凡是不行诸文字书本的民族,从来没有真正把文化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的,他们留存至今的,也只是一些不成体系的文化残片。


其次,书籍还是人类彰显自由精神最重要的武器。正如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一诗中所说:“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爱情或许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感情,而自由则是人类最可贵的一种精神

而自由的敌人,独裁,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信息的封锁来完成的。


如果我们什么都能读、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写,那么独裁的基础就岌岌可危了。

这就是为什么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永远都是自由的核心诉求,其中出版自由赋予我们读和写的自由。


从十三世纪开始,基督教禁止普通人接触《圣经》,而把《圣经》的解释权限定给了神职人员。

直到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书籍的成本下降(实际上是盗版成本下降),《圣经》大量流入普通人家中,才可能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在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前,书籍一直是自由精神和独裁者争夺的战场。1933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焚书事件,

300多万册图书被焚烧。海涅为此写下诗句:“他们在那里烧书,最终也将在那里焚人!” 


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依然会读书,书籍还是我们学习和娱乐的重要伙伴,但是应该不会再成为人类攀升的阶梯和斗争的战场了。

再远一点的未来呢,书还会以现在的形式存在吗,还会是我们的子女、子女的子女、子女的子女的子女……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伙伴吗?我不知道,

也不愿意真正去想,但我希望答案是“是”。今天我写这篇文章,把我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最重要的伙伴介绍给大家,不是因为固执,而是因为爱!



1条评论

分享

1条评论
意见反馈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分享给周围朋友